

發布者:思學佳教育 時間:2017-09-02 17:06:12
“教育非他,乃心靈的轉向。”
—柏拉圖。
只有心靈可以丈量教育的深度。教育之深,就是個性關懷的深切。人生發展的深遠,精神呵護的深厚,教育喚醒的深情,有了這么多的“深”,學生才能放在心上。
巡校時教育顧問老師說幫下忙,那時我初次見到了彥智,高瘦而靈秀 的一個初三學生。
咨詢室里,孩子靜靜的坐在那,滿臉的不情愿,他的父母坐在身旁,卻是滿臉的焦慮。從他父母的口中了解到孩子曾經的驕傲,以龍崗實驗第三名的成績進了實驗中學。現在數學成績老考不好,要他補習也不愿意,還經常回家晚,與一些成績差的學生一起玩,手機也不離手。
我深切的體會到了家長的焦慮以及望子成龍的心情。來不及去安慰他們,多年的經驗告訴我,單獨與孩子談是明智之舉。
我委婉的對彥智父母說:
“彥智家長,能方便我單獨和孩子聊一會嗎?”
我看著彥智的媽媽起身離去時欲言又止,我猜測,孩子正在和家長鬧矛盾。
我試探著問:
“彥智,你爸媽講的,贊同嗎?”
回復的是靜默。
我知道,他還在生父母氣,當著老師的面,爸媽抖了那么多“料”,自然不高興了!
我輕聲說道:
“彥智,其實老師理解你,我帶了十多年初三的學生,深知你們的壓力,你既要面臨升學的壓力,也要面對父母對你的期望,還要每天面對媽媽對你的碎碎念,是不?”
彥智答道:
“是,我媽每天都說我,還沒收了我手機,數學成績考不好,老煩我!”
“然后,你就開始不回答,也處處去挑媽媽的錯,有時故意很晚回家,是不?”
順著彥智的話我試探的問他,彥智反問我:
“你怎么知道?”
“哈哈,老師見過挺多像你一樣優秀的孩子,因為與媽媽之間的小插曲,自己負氣不學了。”
彥智回答我:
“老師,你不知道,我媽媽天天跟我說補習補習,我就是不想按她的想法來”。
我也附和道:
“就是,學習是你的事,又不是媽媽的事情,她操心的有點多了”
我又接著說
“就你現在成績看,上個梅林中學還是夠的,那么著急干嘛?”
“老師,我想考紅嶺,梅林太差了”
彥智補了一句。
“是嗎?紅嶺?!”
我們倆的話題由什么樣的高中開始展開,聊起了中考的分數線,學校的文科理科,孩子的興趣等等。
我與彥智聊得很融洽,最后彥智問:
“老師你能幫我補習語文嗎?”
其實他的語文成績很優秀,并不需要補習。把彥智的心態調整好,也是作為老師的責任。我爽快的答應了,但約定只上兩次課,然后再由他自己決定上什么科目。
我第一次上課給孩子選的是散文閱讀,我選了幾篇關于母愛的文章,因為我永遠認為,愛是教育的紐帶,而母愛是這里面最偉大的教育。
我在給彥智講課的同時,也穿插了對自己母親的懷念,孩子很動情。最后,我用羨慕的口氣對他說:
“彥智,你真幸福,你媽媽中午給你送最喜歡吃的飯菜,可我只能在回憶中去想念媽媽的味道。”
彥智臉上露出了微笑,也許他開始懂自己的母親。
第二次課是指導作文,看完彥智寫的作文,文筆流暢,語句優美,感情自然。
“多好的文章!”
我由衷的表揚了一番,由中考的語文作文,講到了他的升學目標,講到了他學科的不足,給他提了學習上的建議。
而后,彥智既上語文,也上數學,后來還上了物理,化學,因為他說,他想直升考能考出好成績。孩子的目標是需要我們激發和引導的。 隨后,彥智的學習步入正常,與媽媽的相處也改變了很多。
我并不是孩子的專職的教師,經過與孩子一段的相處之后,我們發現,其實教育是“潤物細無聲”的熏陶和感染。
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,我們要尊重他的習性,用真情去感化他,用真心去引導他,讓他感受到來自老師、家長、親友的愛,把壓力轉化為動力,逐漸消弭逃避和逆反情緒,重拾信心,步入積極向上的學習軌道!
把每一個學生放在心上,不僅僅是一個價值導向,更是我們老師值得一生去實踐的目標。我們以此為己任,將畢生秉持教書育人的理念,用心服務學生,感化學生,成就學生!